▋【档案】时光故里
重晶石/菱 (Barite) —— Kether (皇冠) —— 乔治·贝克莱(George Berkeley)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(Esse est percipi)
· 神名:Eheieh (我是我所是)
· 对应: Kether是生命之树的顶峰,是神性显现的第一个流溢,代表“神性意志”、“起源”、“纯粹存在”和“统一”。它超越理解,是万物的源头和最终归宿。
· “我是我所是”:这直接对应重晶石的能力——“世界以我的认知改变”。她的存在本身就在定义现实。她就是原初的、未分化的“是”。
· Ain Sof (无限): 重晶石代表的就是那无限的神性本源,她渴求接触未知,正是无限向外探索和表达的体现。
· 皇冠:她是至高无上的创世神,是所有规则的源头,是“皇冠”。
· 闭关:这可以理解为Kether将其无限的潜力进行聚焦和收敛,以便更有序地显化到下层Sefirot。
· 哲学核心: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。他的著名论断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认为,事物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心灵对它的感知。我们无法知道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感知而存在的物质世界。
· “世界以我的认知改变”:这是贝克莱哲学的字面实现和终极体现。在贝克莱那里,世界因“神”的感知而存在。在故事里,重晶石就是这位“神”,她的“认知”(一种极致的、创造性的“感知”)直接编译和塑造了现实。
· “我即是世界”:因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她的认知,所以她与世界是同一的、不可分割的。她就是万物存在的基石和保证。她的意识就是世界的操作系统。
· 渴求新知:她的行为逻辑也因此成立——只有不断接触、认知新事物,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。她的旅程是一场不断进行的创世活动。
玲玲 ——STAR玲 —— Binah (理解) —— 让-保罗·萨特(Jean-Paul Sartre)“上帝已死”与“存在先于本质”
· 神名:YHVH ( Tetragrammaton, 通常与神圣和慈悲相关联,但Binah更多与YHVH Elohim的严厉一面相关)
· 对应: Binah是第三个Sefirah,位于“理解之柱”的顶端。它代表“母性原则”、“接收”、“赋予形式”、“孕育”和“沉思的理解”。它将Chokmah(智慧)的原始能量接收过来,赋予其具体的形态和结构。
· 接收与理解:玲玲的整个旅程就是接收来自重晶石(Kether)的“认知”和来自世界的体验,并努力去理解它们,内化成自己的东西。她是被孕育者,也是孕育自己意义者。
· 赋予形式:她最终的角色是制定律法!律法就是给混沌的世界赋予形式和结构,这是Binah最核心的功能。她用律法之书“理解”并规范世界。
· 母性:她的“乐于助人”、“温柔共情”和“提供帮助”的特质,是母性、滋养和慈悲的体现(Binah也与“伟大的母亲”相关)。
· 星星:你将其对应为“星星”,非常诗意。星星是遥远的光点(来自Kether的光),需要被理解和解读(Binah的功能)。
· 哲学核心: 萨特的存在主义承自尼采“上帝已死”的宣告。这意味着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神或本质来定义人活着的意义。因此,“存在先于本质”——人先存在,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、行动和经历来塑造自己的本质,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。
· “上帝已死”的处境:玲玲的起点正是如此。作为精灵,她没有与生俱来的使命、社会责任或神赋予的意义(“上帝不存在”)。她处在一个意义真空的状态,必须直面“自己是自由的,因此必须为自己负责”这一存在主义核心困境。
· “存在先于本质”的旅程:她的整个成长故事就是这句话的完美演绎。
· 阶段一(跟随师傅):她试图找到一个“本质”来定义自己(“和师傅在一起就是意义”),这是一种逃避自由的倾向。
· 阶段二(独立探索):她发现师傅的“本质”无法直接套用,被迫开始自我选择(做田野调查,自己命名事物)。
· 阶段三(宇宙旅行):在经历了痛苦和虚无后,她主动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(温柔+力量)去行动,为自己塑造了“守护者”的本质。
· 阶段四(制定律法):她最终将自己的选择和价值客体化,写入律法,成为了世界的定义者之一。她不再是寻找意义,而是创造意义。
艾文 (Aiven) —— Chokmah (智慧) —— 弗里德里希·尼采(Friedrich Nietzsche)“超人”(Übermensch)与“超越”
· 神名:Yah
· 对应: Chokmah是第二个Sefirah,位于“慈悲之柱”的顶端。它代表“父性原则”、“原初的智慧”、“纯粹的力”、“冲动”、“喷射”和“超越形式的种子”。它是来自Kether的第一道闪光,是能量的爆发,尚未形成具体形态。
· 纯粹的智慧与冲动:艾文追求的是纯粹的知识本身,剥离了一切物质和情感的束缚。他为了见神(获取智慧源头)而做出的自残行为,是一种极端、纯粹、近乎疯狂的能量冲动,是Chokmah“力”的黑暗体现。
· 超越形式:Chokmah是超越形式的,而艾文蔑视物质身体(形式),认为它是获取智慧的阻碍。他住在禁书库,与“纯粹信息”为伴。
· 书籍:书籍是智慧的容器。但Chokmah本身是智慧的能量,而不是结构化的知识(那是Binah的工作)。艾文管理禁书库,象征着他在处理原初的、未经过滤的、有时是危险的智慧能量。
· 与玲玲(Binah)的关系:在卡巴拉中,Chokmah(智慧,父)与Binah(理解,母)结合,才能产生知识(Daath)。这完美对应了他们的工作关系——艾文提供原始、冷酷的智慧条款(Chokmah),玲玲则接收、理解并赋予其可执行的形式和人情味(Binah),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完整、平衡的《律法之书》。他们是宇宙级的“父母”原型,共同治理“王国”(Malkuth,即他们守护的世界)。
· 哲学核心: 尼采的“超人”哲学鼓励人超越传统的道德、价值观乃至自身人性的局限。它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肯定,要求个体进行自我克服(Self-Overcoming),拥抱“权力意志”(Will to Power)——不是权力的欲望,而是生命追求提升、扩张和超越的内在动力。
· 超越人性的局限:艾文的行为是尼采哲学的一种极端、 Literal (字面化) 的实践。他为了追求终极知识(他的“权力意志”),彻底蔑视和超越了人类肉体与情感的束缚。自残身体不是目的,而是他为了“超越”凡人状态、抵达神域所采取的惊人手段。
· “重估一切价值”:普通人类看重物质、身体、情感,但艾文重估了这些价值。在他新的价值表里,知识远高于肉体。他用一种令人恐惧的方式,展示了对传统“人性”的彻底否定和超越。
· “超人”的阴影:尼采的“超人”是充满生命力的创造者,但艾文更像是一个走向偏执的、未完成的“超人”阴影。他实现了“超越”,但方向是冰冷的、非人的纯粹理性领域。他与玲玲的对比,正好展示了“超越”的不同可能路径——一条是充满生命体验的(玲玲),另一条是摒弃体验追求纯粹知识的(艾文)。
菱 (Barite)(贝克莱) 提供了世界的存在基础。她是那个“上帝”,确保了世界的“存在”。
STAR玲 (Binah)(萨特) 在这个“上帝”存在却又“缺席”(去地球)的世界上,践行着人的自由与责任,勇敢地为自己和世界立法。
艾文 (Aiven)(尼采) 则代表了一种试图突破一切限制(包括人类形态限制)、直接触及世界本源(神/知识)的极端超越意志。
· 菱 (Barite)的存在,让玲玲和艾文的探索成为可能。
· STAR玲 (Binah)的“存在主义”方案,强调在世界之中通过关系和行动构建意义。
· 艾文 (Aiven)的“超人”方案,试图通过否定世界(和自身) 来直接攫取意义(知识)。
· Kether (重晶石) :设定意图,定义“存在”本身,然后退隐(去地球),将权力下放。
· Chokmah (艾文) :提供原始的、强大的、不近人情的智慧能量和解决方案。
· Binah (玲玲) :接收来自Kether的意图和Chokmah的智慧,用她的理解、共情和母性力量,将其转化为有形的、可操作的、充满慈悲的律法和行动。